翼柄双眼钩虾

Ampelisca alatopedunculata   Ren
   

  69  浏览



形态描述

形态描述 体躯较强壮,头部长等于或略长于前三胸节长度之和,额角突出,腹缘具腹中脊,侧缘圆拱,单眼一对,处于额角的前侧方,胸节较短,雄体的胸节与腹节后半部具背脊,高于前半部。雌体胸节与腹节无脊。1~2腹节后腹角钝圆,第3腹节后腹角几乎成直角,但不尖,第4腹节背前部深凹,后半部成峰状突出。第5、6腹节愈合,前部深凹,后部突出。尾节呈圆三角形,基部收缩,裂刻达到叶长的3/4,末端略平截具3~5刚毛,背部具1~2对小刺。
第1触角细短,等于或短于第2触角柄的长度,第1柄节较粗,末半背缘具翼状突出,常具短刚毛,第2柄节略细,等于或略长于第1柄节,雄者1、2柄节腹缘具短毛丛。第3柄节约等于或稍短于第2柄节的一半,鞭长于柄节,雄者第1鞭节延长,腹缘具感觉刚毛,雌鞭5~8节,雄鞭13节。第2触角雄性更细长,柄节具细毛丛,第5柄节略长于第4柄节,鞭细长。
上唇前缘微凹,切齿3~4齿,动颚片3齿,刺排5~6刺,臼齿发达,触须3节,长度之比为2:7:5;末两节具长刚毛,下唇具内叶,外叶峰圆。小颚内板光裸或具1侧刚毛,外板9~10刺,触须2节,第2节末端具小齿和刺。第2小颚外板略长,两板具刚毛。颚足内板顶端具1~2舌状刺和羽状刚毛,外板较窄具舌状刺和刚毛,触须强壮,第3节末端突出,第4节末端具1刺和2腹刚毛。
第1腮足较粗短,底节板末端宽阔而圆突,下角呈齿状,腕节几乎等于或稍长于掌节的长度,掌节长卵圆形,指节当于掌节长度的一半。第2腮足底节板窄长,后末角具1小齿,掌节相当于或稍长于腕节长度的1/2。第3、4步足指节略长于腕、掌节长度之和。第4底节板深几乎为宽度的1.5倍。第5步足基节卵圆形,雄者后下角内凹,前缘具长的羽状刚毛,长节与腕节略粗短,腕节后末角具4刺。指节较小,背部具2~3附加齿。第6步足基节呈梯形,末部稍窄,后下角圆方形。第7步足基节较宽阔,底缘圆拱,不达座节末缘,座节几乎呈方形,前末角常具1~2小刺,长节较短,前下角突出,腕节卵圆形,掌节较窄,短于腕节,指节披针形。第1尾肢柄较粗短,末端具2刺,分肢具小齿,内肢具1~2刺。第2尾肢柄略长于分肢,外肢末端常具1长刺,内肢缘呈锯齿状。第3尾肢柄短,内缘常具1~2刺,分肢较宽阔,披针形,具长的羽状刚毛。

分类讨论

词源 本种的名字是根据第1触角第1柄节的形状命名的。
分类讨论 新种的雄、雌体个体外形区别较明显,但它们同时出现于同1站,并雄雌体特征明显,特别雄体的背脊明显,足以区别于其他种。

标本信息

正模标本 1997-CA-015(NOCS,No.S47A-16-1),1♂,体长5.4mm,采自南海st.6012(22°30′N,117°00′E),1954.Ⅳ.3,水深48m,底质细沙,采集者张伟权。
副模标本 1997-CA-13(NOCS,No.S47A-16-2),12♂♂,体长5.0~5.7mm,38♀♀,体长5.0~5.4mm,同正模标本。
其他研究材料 ①♂,体长5.7mm,采自南海st.6091(20°30′N,112°30′E),1959.Ⅱ.16,水深80m,底质泥砂。②1♂,体长5.6mm,南海st.6091(20°30′N,112°30′E),1959.Ⅱ.16,水深87m,底质泥砂。③1♀,体长4.5mm,st.6078(21°30′N,113°00′E),水深87m,底质泥质砂。④1♀,体长5.0mm,st.6076(21°15′N,113°00′E),1959.Ⅹ.21,水深43m,底质砂质泥。⑤1♀,体长4.5mm,st.6053(21°15′N,114°00′E),1960.Ⅰ.11,水深73.6m,底质软泥。